2023年度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典型案例推介之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来源: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阅读:86次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26日

       编者按: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3年绿色制造名单,我省77个企业荣获国家绿色工厂,5个园区获绿色工业园区,11个企业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其中绿色工厂获评数量居全国第4位,这是2017年全国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来我省取得的最好成绩。为了提升我省绿色制造管理水平,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绿色制造示范标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我们从2023年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中,选取部分典型案例进行推介,供相关企业和园区相互学习借鉴,以期提升企业和园区绿色制造管理水平,促进我省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益阳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2011年获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谢林港镇、朝阳街道和鱼形山街道,面积209.51平方公里,人口18.82万人。相继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低碳示范园区”“国家火炬计划益阳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等荣誉,在全国177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71位,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连续3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连续14年获评全省平安区。

    全区发展形成了以三一中益、益阳橡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信维电科、维仕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金博股份、惠同新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两主一特”产业。金博股份启动近百亿投资加快打造中国碳谷,信维电科突破卡脖子领域打造国内高端MLCC龙头。

当前,全区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千亿产业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迈进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高位推动,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污水处理、工业管廊、固废回收、循环利用、园区绿化等系统,全面铺开绿色园区建设,全区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占比达50%;坚持全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全流程,积极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2014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连续3年获评湖南省环保诚信园区,今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截至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市级绿色工厂16家以上,重点企业100%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二、主要创建举措

    (一)以规划体系为引领,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园区成立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益阳高新区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 (2021-2025)》,从战略高度做好绿色园区的顶层设计,规划绿色园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基础保障、产业建设等,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确保绿色园区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近五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引入“环保管家”,全方位开展污染监测。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严把绿色准入关口

    对于新入园项目,明确必须是符合绿色环保发展要求的产业,对不符合“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同时还规定项目采用的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需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生产工艺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消防、卫生有关要求。特别是对新建、扩建、改建、迁建项目涉及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的谨慎引入,规划选址、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需经项目评审通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坚决降碳减排增效。

    (三)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园区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依法取缔建成区内燃煤锅炉,组织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统筹运行两大污水处理厂,实施雨污分流,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持续推动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台《益阳高新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形成了以三一中益、益阳橡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信维电科、维仕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金博股份、惠同新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两主一特”绿色产业格局。

   三、下一阶段计划

    益阳高新区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源头控制、改造现有、低碳循环”的工作思路,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一)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低碳基础设施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绿色产业比重,打造绿色产业应用场景;基于园区特色资源,培育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加快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打造集研发、集成应用、成果产业化、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绿色低碳科技产业链。

    (二)持续引导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增效。聚焦“两主一特”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对已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长效管理机制,重点对未实施审核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绿色工厂创建、绿色产品设计,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着力保障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加强节能评估审查,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推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小型分散与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用能方式,全面提升能源系统效率。

    (四)强化绿色监测系统管理。持续推进并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监管系统与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立体化、全方位、全自动的监测监控体系与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改善。

附件: